美国高校技术转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| |||||||
发布时间:2025-07-15 12:14:35 信息来源:《技术与市场》杂志2024年第31卷第11期、技术转移研究院 | |||||||
摘要 技术转移是指从外部组织或个人吸收并掌握技术资产,以及将技术资产向外部组织或个人进行 扩散,并产生效益的过程。 介绍和分析了美国高校技术转移的发展情况,并以斯坦福大学为例, 深入探讨了技术许可办公室(OTL)模式的创新和核心价值。 通过剖析我国高校在技术转移方 面的现状和问题,结合斯坦福OTL模式的启示,提出相应建议,以期为我国高校开展技术转移 路径设计、模式选择提供借鉴经验。 本文节选自《技术与市场》杂志2024年第31卷第11期《美国高校技术转移的发展及对我国 的启示》。作者简介:房炫伯,天府兴隆湖实验室;殷国梁,天府兴隆湖实验室;孙鑫,清 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。 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,对于推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、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效能、实 现科技与经济社会融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。2017年我国发布了《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 方案》,提出到2020年,要基本建成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; 到2025年,要全 面建成结构合理、运行高效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。 本文基于技术转移的概念,分析了美国 高校技术转移模式,在总结相关文献基础上,梳理了美国高校先后出现的 3 种具有代表 性的技术转移模式,重点对如今已成为主流的斯坦福技术许可办公室(OTL)模式进行了 分析,探索 OTL模式的创新价值,并结合我国技术转移的现状和问题,提出相关建议,以 建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转移体系。 1 技术转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.1 技术转移的概念 技术转移是指某种技术从其发源地或已应用的 产业向其他地区或产业传播的过程 。按 转移的方向,可分为双向转移和单向转移;按转移的范围,可分为国际转移和国内转移。 “技术转移(technologytransfer)”一词最早出现在 1964年的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 上,其含义被表述为“制造产品、应用生产方法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移,不包括 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”。随着研究的深入,学术界对“ 技术转移 ”形成了共同认知,它 主要指某种技术成果向外 界的扩散过程,且一般发生在国与国、组织与组织或行业与行 业之间。技术转移概念涵盖的范围很广,它包含了科技成果、信息和能力的转移、转让、 交流和推广,其目的是使技术得到商业化,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。 1.2技术转移的发展过程 传统的技术转移在实施过程中,通常以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转移的载体,通过保护知 识产权,并将其从实验室转出到社会或市场,从而实现技术成果的转移 。传统的技术 转移是以发明者为中心,优先实施知识产权的保护,侧重知识产权的交易过程,体现 出技术创新推动市场的作用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产、学、研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, 越来越强调市场对于技术创新的牵引作用,以及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和打造跨境合作。 传统的技术转移逐渐出现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着力开发能解决现实问题、可商业化 的成果,通过专利授权许可、合作开发等多元化途径实施成果转移的变化趋势,并突 显了市场验证、客户问询、精益创业等一系列商业化手段在其中的价值,即 “ 技术商 业化 ”。技术商业化的概念,最早由Nevens在1990年提出,其定义为企业为满足市 场的需求,运用科学技术或工程等进步手段,经过开发、设计、加工制造和市场营销, 将专利等成果推向市场的过程 。技术商业化的典型过程如图1 所示。 通过创新和人才培养,研究人员发现问题和机遇,进行各类创新研究并产生科技成果。 通过对成果进行预评估,判断是否可在专利申请前进行披露,此后,重点通过拓展客 户的方式,以市场和客户来验证成果的市场应用前景和可行性,从而对是否申请专利 进行二次评估。专利申请后,进一步分析和调研市场,设计商业模式并广泛与客户进 行接触和商谈,最终以授权给其他企业、授权给所成立的分拆创业公司,以及联合合 作方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,实现成果 的商业化应用。技术商业化的概念已逐渐从企业拓展至高校及研究机构。与传统的技 术转移相比,技术商业化更加侧重于在专利申请前的市场拓展和客户验证,以及产生 专利后,应用相关商业策划工具及创业理论,开展创新成果的商业化。 在技术商业 化的模式下,传统技术转移过程中的“死亡谷” 距离被缩短(见图2),通过在成果 产出阶段和专利申请阶段,与市场和客户广泛的接触和沟通,促使研究的成果距离 产业端的需求更近,同时通过建立信任关系,产业方更容易理解成果的预期价值, 甚至主动帮助成果寻找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机会。 此外,技术商业化模式下的多 种商业化路径,也使得成果更易获得市场的接受,从而找到足够的追加资金,以实 现成果的推进发展,跨越“死亡谷”,进入下一个能够获得更多融资机会的安全阶段。 2 美国高校技术转移的发展与模式 自20世纪20年代起,美国各高校开展技术转移相关的业务,先后涌现出3种具有 代表性的技术转移模式,分别是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金会模式( Wiscon⁃ 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, WARF) 、第三方模式和 OTL 模式。 1) WARF 模式(20世纪20~30年代)。1920 年,威斯康星的斯汀波克博士与 其他8位校友共同出资组建了校友基金会,用于管理专利和技术转让,并聘请专 家评估经济效益。WARF模式下,由校友募捐设立基金会,高校以协议的方式将 专利的发明权授予基金会,基金会专利转让产生的收益返还给学校。基金会除了 开展技术转移业务,还管理着基金,用于资助研发人员开展科研和创办公司。 但由于历史的特殊性,美国大多数高校不太容易接受这种模式。 2) 第三方模式(20世纪30~60年代)。1937年,麻省理工学院与独立于高校之 外的RC公司签署合作协议,将所有的专利申请和许可事务全部交由RC 公司代理, RC公司与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利收益按4:6分配。该模式存在一些缺点,比如第三 方公司无法同时为不同的高校提供高质量、高标准的专利管理事务,以及易产生 专利许可收益的纠纷。至20世纪60年代,麻省理工学院终止了与RC公司的合作。 3) OTL模式(20 世纪70年代至今)。1970年1月,斯坦福大学成立了OTL,是 属于校内设立的技术转移机构。在OTL成立之前,斯坦福一直采用的是“第三方 模式”,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前十多年里,获得的专利许可总收入不超过5000 美元。OTL成立之后,斯坦福大学从技术转移中获得的收益逐年增加。根据斯坦 福大学财报披露,OTL 成立之后的50年内,斯坦福大学共完成超过2500余件发 明技术专利的许可,累计收益超过20亿美元。 3 斯坦福大学OTL模式分析 斯坦福大学OTL在运营模式方面,其组织结构扁平,拥有独立的财务、人事和 业务职权,且OTL有权代表学校对外签署专利许可协议。通常由OTL的技术经 理人(
|